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

藝遊南非之三:走出焦慮

前往南非時,我刻意不帶任何中文書本,也減少上網的時間(南非網路很慢很慢),只帶了兩張音樂專輯,一張是《尋找甜蜜客》的音樂,一張是林生祥的新專輯《我庄》,希望將自己盡可能地放空,忘記原有的一切,融入當地,用眼睛看,用耳朵聽,加深自己的感知與感受。 

由於南非沒有捷運,公車也非常不發達(沒有站台,也沒有時間表和路線圖),外地人根本不知如何搭乘,中產階級以上人一定是開車行動,但經濟狀況較低的人,只能走路或搭乘私營的Mini Bus(麵包車),司機常常橫衝直撞,也有一位車長會對著窗外叫喊拉客,這是當地最普遍的交通工具,搭一次5蘭特,旅遊書上寫著這種車很危險,基本上都是黑人搭乘,觀光客最好遠離。 

出發之前,就刻意選定住處離影展會場不遠的地方,只是沒想到,到了南非之後,交通問題還是很大的困擾。而為了瞭解環境,我幾乎都是用走的,因為沒有特定一定非去不可的地方,就隨身帶著地圖,還有一點點現金,將重要證件和大部份的錢鎖在住宿的保險櫃,每日在外晃遊。 

某天晚上回到住處,上臉書社團看其他海外藝遊者的分享,特別是看到大家去工作坊學習或駐村的經驗,好像都能學到某些技藝,或者和其他人一起交流訪問,在專業上都能獲得實質上的提升,我感到有點自卑,內心突然非常焦慮。 

我的藝遊計畫沒有實質目標,當初只是好奇想來觀摩看看,但影展每天只有晚上才有放映(一天兩場),大部份的時間我該做什麼呢?特別想去的地方沒幾個,又不想每天都像觀光客一樣走馬看花和消費。最後,我只好都在外慢慢遊蕩,沒有路線的亂走亂看,和其他藝遊者比起來,似乎一無所獲,我甚至說不出我獲得了什麼。 

但越是這麼想,就越坐不住,越想要把握時間瞭解南非的一切。我開始每天在外走路,看好大概的路線就出發,有時候是兩、三個小時,有時候是五、六個小時,一直走一直走,看到有趣的東西盡量拍照,或在安全的角落觀察人們上下班、說話、買東西的樣子,直到天黑了才回去(或者去參加影展)。 

每天回到住處,腳都忍不住發抖,腳趾的關節也異常痠痛,但這彷彿是解除焦慮的唯一方式。我仔細地想,我自己的背景是視聽藝術類,而電影就是「經驗」的藝術;來南非,無非就是想讓自己更深入這個地方,去理解他們藝術文化,而這些就來自生活的細節,我必須不停地去「經驗」一切。

於是我每天都走,好像走上癮了,雖然要移動到另一個城鎮或到較遠處仍須搭車,但原則上我不常待在住處,就是往外走。走到山邊、海邊,走到賣場、鬧區,走到運動場、古蹟,走到博物館、公園,走到餐廳、市場,看了各種的風景。 

漸漸地,這沒有目的的漫走,使得自己必須習慣於無聊與日常,從中去發現和體會意義所在,也正是這種速度和節奏,讓我真實感受到南非的風土氣味。 

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「走」來的。 

回國後,我發現自己的小腿肌肉強壯了不少,右腳大拇指也有稍微外翻。告訴朋友關於「走路」的南非故事,他們說,這東西就是這樣,你很難說明什麼,一切好像都是無形的,但唯有經歷過一次,你才會擁有那樣的視野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