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

【TIDF 2014】比紀錄還陌生

從今年(2014)起,我開始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(前:台灣紀錄片雙年展)擔任節目統籌(program director)。在策劃影展節目時,一方面希望節目單元能夠常態化,漸漸打造出影展的調性與態度;另一方面也思考著,站在台灣紀錄片發展現況,設計什麼樣的單元方向,能帶來更多關於紀錄片本質的刺激與想像。

研究過程中,我發現許多影展或藝術展覽,都曾推出「陌生(Stranger)」的概念。在綜合式的影展中,常見到的是「比電影還陌生(Stranger than Cinema)」或是「比虛構還陌生(Stranger than Fiction)」單元。仔細看其中的影片內容,大多以一些難以辨識或歸納類型(genre)的電影為主。包括了影像詩、影像日記、影像散文,或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的電影,像是葡萄牙導演Pedro Costa、美國導演Jon Jost,或今年台北電影節所介紹加拿大導演德尼柯特(Denis Côté)等人的作品;而該單元中的影片,也常會顛覆我們之於傳統電影的想像。也就是說,「陌生」這個詞,帶有一種試圖顛覆和打開定義邊界的意味。

於是我開始想著,對紀錄片來說,「陌生」這個概念,能帶否來什麼刺激?

現實,是人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首要途徑,但在現代,因為各種因素,所謂「親身」認識現實已被各種方式取代,特別是以「經驗」為首要原則的「電影」正是其一;而(傳統定義的)「紀錄片」,也正是以捕捉與記錄到的現實為素材,加以創作,成為一種承載現實的影音載體。

我思考的是,或許,「陌生」即可能因為這樣的比較而產生意義。

與團隊討論過後,決定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設立「比紀錄片更陌生」的節目單元,除了強調形式的重要性外,其核心仍回到,紀錄片如何以不同方式關照現實,用獨樹一格的方式,呈現人們身在當代的各種處境。




像是今年選映的西班牙短片《馬德里獨白》(This is Roberto Delgado, 2010),西班牙導演Javier Loarte全片以Google Map的街景服務為畫面,佐以旁白講述,他自小生活成長的,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故鄉小鎮。

他的旁白快速而平淡,只是些家鄉小事和回憶,像是介紹雜貨店的老闆、對於街景回憶,但影像的畫面(Google Map)卻隨著滑鼠的click不停變動轉換, 傳統電影定義中的攝影、剪接、場面調度等各項環節,在滑鼠的操作與點選聲中被完成了。在片中,無論是電影技術或個人回憶,都暗喻著數位時代後,一種再也回不去「現場」的鄉愁。

又如台裔美籍導演戴家馨(Leslie Tai)的《議論芬芬》(The Private Life of Fenfen, 2013),她將攝影機交給芬芬,芬芬常對著攝影機講述自己的心情,以及談戀愛的各種煩惱,而導演則拿這些片段,到市場、麵店、餐廳等地方播映,並拍下大家如同在觀看肥皂劇/連續劇的議論紛紛(芬芬),像是覺得芬芬應該跟男友分手,還有諸多對感情上的建議。個人生命的「上演」,使得真實人生與虛構連續劇在此時似乎畫上了等號,也讓影片在真實秀與連續劇間游移。這是一部後設(meta)紀錄片,用真實素材勾勒出更多層次的真實,深刻地呈現了當代社會對於八卦與隱私的渴求狀態。

還有中國獨立導演/製片人朱日坤的《查房》(Questioning, 2013),影片的背景是,導演和四位積極參與維權活動的朋友,因為參加選舉,經常受到政府和警方的打壓。而在某次路途中,朱日坤投訴了一家旅館,夜裡12點,一批警察敲門進行「查房」,而朱日坤在前一刻打開了身後的小攝影機。攝影機就在身後彷彿監視器般,一動也不動,21分鐘的《查房》一鏡到底。




從公安進門的那一刻起,「查房」的一切表情、語言、行為、態度,從盤問的霸道與無理,到問問題的跳針與挑釁,都被赤裸地記錄下來。而這種帶有「監視」性質的觀看,通常是「權力者」的特權,如今攝影機卻是弱勢者架設的,當這層權力關係被顛覆了後,不知情的公安仍毫不遮掩地繼續他們的騷擾,讓雙方背後的「權力關係」有了被透視的可能,影片時間越長,越顯示了侵迫的暴力,令人不寒而慄。國家機器之於平民百姓,專制政權之於自由人權,《查房》採取的特殊形式呼應著內容,讓中國當代的民主現狀一一現形。

在本屆影展中的「比紀錄片還陌生」單元,有許多這樣的「陌生」紀錄片。說「陌生」,是相對詞,相對於傳統,也相對於歸類。這些影片表面上追求形式的實驗或類型跨界的可能,但其所不放棄追索的內在,卻是比現實還真實的,那些可能赤裸、可能駭人、可能荒謬、可能動人的當代處境。

「比紀錄片還陌生」是一個嘗試與當代台灣、當代紀錄片以及「再現真實」概念對話所拋出的提問。希望這樣一個特色小單元,能激起更多對紀錄片類型與美學的思考漣漪。


--
「比紀錄片還陌生」單元集合了多部難以被定義的短片,皆以獨樹一格的方式,呈現人們身
在當代的各種處境,挑戰紀錄片的原初定義與慣有語法。「陌生」,帶有
顛覆和打開邊界的意味,是跨界的、複合的、曖昧的,也是對「再現真實」
概念所拋出的提問,意在激起更多想像。

在當代語境下,對人們來說,現實可能比影音經驗來得更陌生,而紀錄片已是以現實為基礎而進行創作的,要「比紀錄片還陌生」,也就意味著,得去顛覆傳統紀錄片的型態或語法,必須用不同的方式,重新描繪或再現現實,甚至有時候是一瞬即逝的抽象事物,像是記憶、感覺、情感…等等。


201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10/9-19
http://www.tidf.org.tw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